深度休閒的古典音樂欣賞 之一
 
    分辨演奏水準的欣賞能力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探討了很多音樂與音響的相關議題,花了那麼多心思與財力,究竟為了什麼?總不能說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只是一場空而已。絕大多數音樂與音響的愛好者都有另外的全職工作,他們不以音樂或音響為專業,所以他們只是把音樂與音響當成一種休閒活動。然而,什麼是休閒活動?它真的能幫助我們得到身心靈的放鬆?還是像毒品酗酒一樣反噬造成個人嚴重的傷害?
文章標籤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註:這是一篇十幾年前的舊文章,完全沒有音色藝術素養之下,只能談詮釋、談精神意境,這是我所謂的『巴哈音樂的第一種欣賞角度』;當然寫得還可以啦!可是我先貼這篇文章,再來就要貼另一套新天新地唱片行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唱片,會從音色藝術的立場重新反省『如何正確地欣賞巴哈?』這個大問題。

 

Philips日本版
PHCP3507-8(1976/77)DG 419 359-2(1960)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算是隨興發揮個人對古典音樂的一些淺見,不過,會誘發這樣的狂想曲,主要來自於心靈小憩網路社群上有網友提到傅雷的話:

 

套句傅雷(傅聰他老爸)說的: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二十七首遍及一生的鋼琴協奏曲之對比下,莫札特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似乎應該被壓抑在鋼琴協奏曲巨大成就的陰影下;但事實上我們聽到這幾首樂曲的機會甚至比其他樂曲還要多得多,莫非我們心裏總保持著小孩一般的純樸與天真,使我們情不自禁地和它們共鳴?

  莫札特不只有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這個考證上的爭論在此不提。以目前最熟悉也是最確定為莫札特所作的五首而言,僅管只是一七七五年作曲家十九歲的作品,卻能有獨特的風味。這種風味是建立在豐富的多條旋律和美麗的樂句延伸上,並且常在第三樂章混和了不同國家民族色彩,再穿插行板或快板等速度變化。單只看這種風味,令人感受莫札特有一種天性上的樂觀和好動,使他不耐駐留任何一美麗旋律,總想不斷把盈溢出靈感的旋律交織在小提琴上,且自信地流暢發展;雖然這些樂曲原本是要供自己和薩爾茲堡宮庭樂長演奏用,但內容毫無迎合名家的技巧賣弄;這種赤裸裸的真誠,趨使我們欣賞這些曲子時會注重純淨的音色和流暢的詮釋。

  今天我們最常聽到的是第三、四、五號等三首;第三號明顯有優雅的法國風味,在第二樂章的慢板旋律尤為突出,據說這樂章和當時著名的法國音樂家作品神似;第三樂章有人說是一種法國式的「什錦曲」(pot-pourri),由快板輪旋曲的生動旋律開始,獨奏小提琴引出的甜美旋律卻略有幾分蕭瑟秋意;中間樂段突然出現行板的小調有無比的溫柔婉約,一剎那又轉成稍快板的大調快活曲風,有民俗歌舞的意旨,再回到輪旋曲主題;在諸多變化中,不變的是無論什麼樂段,莫札特在這首協奏曲總保持一定的明快和優雅風格;雖然有這種濃厚的法國風情,但在管絃樂團和獨奏樂器的對話上己經有特殊的唱和手法,而處處可掬取的旋律靈感,使這首協奏曲以豐富的內容超越了以前的同類作品。

  第四號協奏曲的主要風格和前一首類似,但作曲手法卻非常大膽自由;旋律和前一首同樣豐富,卻有更脫俗的美麗;第一樂章一開始幾乎有軍隊進行的意味,但稍現即逝,並沒有後續發展;真正主導樂曲性格的是接下來的旋律,這旋律在低音部和高音部都有絕佳的發展,比較具有親切怡人的特質而不會太光輝逼人;因此這一樂章的風格便建立在這不過份的活力和優雅中,如果往後觀看第五號,更可感覺似乎莫札特由法國風逐漸加入了德國的特色,形成更為朝氣勃發的特性。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文提到《哈絲姬兒演奏莫札特第 19,27 號鋼琴協奏曲》,那篇舊文章是我還無法正確辨識音色的時候所寫的。大約同時期,我聽到一張響慶代理(Seraphim TOCE-7161,EMI日本版)之 Heidsieck(海德席克)與 Vandernoot 和巴黎音樂院樂團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no.25、27;當時根本沒有分辨音色藝術的能力,再加上音響極差,完全聽不出這張唱片的偉大就把它帶著狐疑地冷凍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對於音樂家、演奏家或樂曲的背景知識,一概『不怎麼知道』,唯一有把握的就是CD唱片放出來的真實聲音與視聽總譜上的音符;若要我詳細說明『魔笛』的創作背景與相關知識,我會答不出來。然而聆聽魔笛,總會被劇情的善惡逆轉搞得頭昏腦脹,這是怎麼一回事?

  以總譜上的劇本記載而論,夜之后的老公應該是被薩拉斯托感化了,所以把代表邪惡的某種法力寶物獻給他代表悔罪悔改。但是夜之后因為老公的這個行為而被剝奪法力,『奪權之仇』這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一件不滿;老公不陪伴我堂堂美麗無雙的夜之后,卻去追隨薩拉斯托尋求什麼神聖快樂,『奪夫之恨』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二件不滿;偏不想把女兒嫁離身邊,卻被硬搶去調教了,『奪子之怨』是她對薩拉斯托第三件不滿。於是夜之后最後唱出了千古名曲『復仇之歌』..........

  看起來,莫札特嘗試把這些高貴高尚的貴人(女王、祭司、神的僕人)都描寫得像帕帕基諾,風趣調皮又荒唐可笑的作為成為魔笛的主軸。據此來看各演奏家的詮釋版本,可以發現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回歸最天真純樸的魔笛,另一個則是刻劃強烈戲劇性的複雜人性。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有許多偉大的曲目常常是這樣被埋沒的:第一,可能它沒有一個特別的形象可以宣傳,例如在莫札特的作品裡『小調作品』便是極好的宣傳形象,所以我們很容易接觸到這類樂曲。第二,它不知為何被大眾標定為『艱深』的曲目,所以甚至會有非常熱心的人勸你別聽以免聽不懂。這種現象老實說只是一種淺薄的『流行觀點』,誠如我先前的文章提到,只要認真尋求,多能經驗到完全沒有任何古典音樂背景的人們卻能直接對所謂『艱深曲目』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有感受;『艱深』從何而來?不過是一種流行觀點的自我設限罷了。

  我一直有一個非常主觀的立場,我總是假設古典音樂中【五大後期】(也就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與布拉姆斯的後期作品)全都是最偉大的作品(最新加註:現在要把從法蘭克、聖桑以來整個法國古典音樂傳統一直到拉威爾、浦朗克通通算在內);因此,如果我想尋找一些可能被埋沒的偉大作品,我自然會縮小範圍只在【五大後期】之作品中尋找。當然,這立場是非常主觀的;只是人生有限,面對世上許許多多應接不暇的知識人文領域,使用受限卻有效的方式來發掘音樂中最深層的感動,這種主觀性的缺失也只能說是人性的有限。

  在一套季雪金(Gieseking,日本EMI CC25-3765~72,共8片)演奏的莫札特鋼琴作品全集唱片中,便找到一首超絕的作品:K.613變奏曲,本文便是要讚美這首鮮為人知的偉大樂曲。

  本樂曲的作曲手法相當古怪,一般變奏曲多是兩段式歌謠,再加上幾段變奏。但是在這首樂曲中,莫札特的旋律主體卻是先有四小節的前奏,然後才是變奏主體;這段變奏主體則依然是標準的兩段式歌謠曲風。接著在變奏主題之後的八段變奏中,這段小前奏也有變奏,但是前奏的變奏方式和主題的變奏方奏是互相獨立的。這種風格在變奏曲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種手法。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狂想】

  什麼是《即興聆樂》呢?我是一個很熱情又很衝動的人,要我努力考證音樂與音樂作品的種種事蹟,我勉力而為;但我也想在音樂中掘生命的一瞬的悸動、即興的流洩。所有屬於我個人對音樂完全放棄客觀理性而強調主觀率性而為的文章,我全都放在《即興聆樂》這一標籤裡,標籤著生命曾有的一段熱情。

  既然有即興聆樂自然也有即興隨筆,對於莫扎特的『魔笛』我有說不完的話想寫出來,我不知道我會寫到何時何地方止;也許我會誇張到從『魔笛』的卑視女性現象分析莫札特的心理問題....總之,【即興長篇連載】也是這樣的一股熱情,讓日後留下這麼個記錄。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探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要如何入門?先聽他那一首作品?這個問題可以問倒許多布拉姆斯樂迷。

  布拉姆斯雖然只有122首作品出版問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理由是他實際上至少完成過2000多首,未完成的更無法勝數;這些數量龐大的作品中只選出122首來出版,當然全是精品了。我認為所有我聽過的音樂家中就屬布拉姆斯最能自我突破,他沒有兩首作品是過份類似的,每首作品都有每首作品不同的創新與訴求。

  如果你完全沒聽過布拉姆斯,我嘗試給一個大方向:布拉姆斯的所有作品中,凡包含鋼琴的作品,就會比較冷峻、不易親人與神秘主義的傾向;而不含鋼琴的作品八成都是溫暖易討好人的作品。

  第一類(含鋼琴的)如所有含有鋼琴的室內樂曲或鋼琴小品,其中以 OP.114 與 OP.118 到達神秘冷峻的極致。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