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典音樂雜談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西方古典音樂的整個發展,可以說從巴哈傳下了一條重視『純粹型式美』的路數,同時也有貝多芬傳下了一條積極涉入『人性情感』的路數,這可以從貝多芬OP.135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來看。

  OP.135第四樂章著名的『非如此不可?』『就是如此!』,展現了人與上帝的深層對話而著稱於世;但第三樂章《和平之歌》顯然走不同路數:從OP.119最後三曲稍縱即逝的美感,到OP.126第四曲嚴肅賦格中段的單純美麗,再到OP.127第二樂章、OP.132第三樂章、OP.130第五樂章,貝多芬一直保留著從《春》、《田園》交響曲而來的『自然』之美與頌贊,在OP.135這個《和平之歌》更是美到令人流淚。換句話說,貝多芬留下一條『人』的音樂路數,探索人的奮鬥(例如《命運》)、人的狂傲放浪(例如《第七》《第八》交響曲)、人與信仰(多數後期作品)。同時間,他也留下另一條『自然』的路數,探索對於『自然』的美感呈現或頌贊大自然。

  眾所皆知,巴哈的純粹型式可以說被法朗克繼承了,貝多芬的『人』被華格納與布拉姆斯繼承了,那麼貝多芬的『自然』被誰繼承了?

  我本來發現正是拉威爾的《達芬尼與克羅伊》芭蕾與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繼承了貝多芬的『自然』之美;但是從貝多芬到拉威爾這麼長的時間不可能沒有中間過渡,聖桑又比較偏向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到舒伯特的純粹型式美;於是我找到了一個無名卻偉大的音樂家馬格納(Alberic Magnard)。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狂想】

  什麼是《即興聆樂》呢?我是一個很熱情又很衝動的人,要我努力考證音樂與音樂作品的種種事蹟,我勉力而為;但我也想在音樂中掘生命的一瞬的悸動、即興的流洩。所有屬於我個人對音樂完全放棄客觀理性而強調主觀率性而為的文章,我全都放在《即興聆樂》這一標籤裡,標籤著生命曾有的一段熱情。

  既然有即興聆樂自然也有即興隨筆,對於莫扎特的『魔笛』我有說不完的話想寫出來,我不知道我會寫到何時何地方止;也許我會誇張到從『魔笛』的卑視女性現象分析莫札特的心理問題....總之,【即興長篇連載】也是這樣的一股熱情,讓日後留下這麼個記錄。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全盤理解《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其中詳細描述的音樂就算不是我的喜好,也嘗試著聆聽而體會漫畫作者的旨趣。第十六集中描述羅西尼的著名曲目《威廉泰爾序曲》非常詳盡,糟糕的是我完全沒有任何名家演奏該曲目的唱片,只好在一些散落的全集式簡介唱片中去尋找,結果,出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可以談談。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真的很好聽,不過,我個人是覺得他的管弦樂合奏技法與莫札特差不多,最多是樂器種類多了一些、音色更大膽了些。就此而論,《交響情人夢》作者拿這首音樂來當成千秋操爛樂團的曲目,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因為這首音樂所需的合奏技巧其實很簡單,比起杜卡的《魔法師的徒弟》、拉威爾的所有曲目,都要簡單多了。要論銅管,《魔法師的徒弟》操得更兇,保證把無法使用銅管演奏出深情旋律的二流樂團通通搞出真實面目。

  但是不能因此輕視原作者,他著實非常用心。請注意黑木演奏的《威廉泰爾序曲》戰爭後的和平牧歌,有沒有注意漫畫家畫的是『英國管』而不是黑木招牌的『雙簧管』?日本人做事嚴謹實在令人佩服!

  雖然這首音樂所需的合奏技巧只是莫札特級,但是,仍然出現了『樂團的合奏能力』問題。(有關『合奏能力』的論述請參考:古典音樂的法國觀點:一個『音』、『樂』分立的欣賞角度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響情人夢》到了第十五、十六集,開始出現了『進階級』的古典音樂觀點。劇情大略是:男主角千秋對樂團要求極為嚴苛,專制的樂團首席跟著要求小提琴聲部的全體人員留下來額外地進行分部練習;結果在大家辛苦兼不耐的練習時,因為一個獨奏性格太強烈的小提琴手演奏太快兼穿著怪異,造成大家火冒三丈吵成一團;於是首席語重心長地說出:『(音樂)合奏的精髓在於調和(harmony)......人們認為「神所創造的世界,是依據完美的調和構築而成;......音樂的本質在於「調和」,表現出「調和」的才是真正的音樂家......』。

  當然了,該漫畫對這些古典音樂之名詞用典是否正確,對於非專業的愛樂者(如我們)是不必太計較的;重要的是,從這些劇情可以發現作者有意無意間掌握了什麼音樂欣賞的重要本質。

  而在我看來,從上述劇情而論,己經是進階級的高水準古典音樂欣賞角度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響情人夢》中,法國指揮家堅尼與男主角千秋的指揮比賽(第十集與第十一集),透露了很多有趣的音樂觀點。

  他們複賽時,堅尼先指揮拉威爾《小丑的晨歌》,再指揮史特勞斯《狄爾的惡作劇》。而千秋是先指揮拉威爾《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再指揮同樣史特勞斯《狄爾的惡作劇》。結果千秋對法國號手要求太嚴苛,與很多樂手起了衝突,樂團失控而差一點失去比賽資格。

  這裡是有可以詳細理解之處的。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前言:《交響情人夢》的古典音樂視野

  最近都在看漫畫《交響情人夢》,也看了改編的日劇,真的是一路笑到底。雖然故意惡搞,不過真的很佩服日本人認真的生活態度:他們就算只是畫個通俗漫畫,都會詳細考據;其中的知識水準都會有一定程度,往往可以提供另一種知識的共鳴快感。

  這部漫畫到後來,男女主角通通跑到法國去了;這下子很好玩了!會不會呈現出古典音樂界裡被輕視的法國觀點?

  雖然從日本文化極度偏重修行觀的習慣,很容易導致顧爾德式的『只要有獨特性且超人一等地努力,就算違反傳統規範也可以成大器』的漫畫習慣(例如頭文字D、將太的壽司)。不過從作者把主角設定在法國巴黎後,很有趣的,突顯了很多古典音樂之法國觀點。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說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可以被稱為『音樂中的聖經』,那麼拉威爾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便可以被稱為『音樂中的啟示錄』了;他完全繼承了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創造意義,將之發展成蓋棺論定的最終啟示。只可惜拉威爾當年極可能為了反制過度情感陷溺的協奏曲作品,因而說出『協奏曲不必有深刻內容、只要輕鬆愉悅就好....』類似的話,一則造成當年我深陷3B2T晚期作品時為了這些話而誤判他的協奏曲,二則造成近代的演奏家與評論家往往任意把這兩首作品的精神內涵棄而不用;兩種錯誤結合出我欣賞音樂的一個巨大錯誤,就是直到近年才發現這兩首作品等同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價值。為此我將計劃寫出拉威爾音樂全集的欣賞概論,期待以後的音樂欣賞者不至於像我一樣走了冤枉路。

  這會是一個長遠而巨大的日後計劃,所以現在對這首《左手鋼琴協奏曲》巨大而深刻的精神意涵先懸而不論;上述的開場白,只為了怕有愛樂者像我以前一樣誤判了這兩首協奏曲的價值。為了把長久以來聆聽音樂過度偏重『線條』而忽視『音色』的缺陷改變過來,在此先從『音色』與『線條』的演奏詮釋之辨來小小地應用在這首偉大的音樂作品。

  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顧名思義是為了一隻左手而作,因此非常多樂段都必需以一隻左手同時演奏主旋律與伴奏共兩個聲部,甚至以一隻左手同時演奏主旋律、對位旋律與伴奏共三個聲部。要突顯兩個聲部或三個聲部,可以透過營造不同的音色來標示不同聲部,也可以透過營造的兩條完整的旋律線來標示不同聲部;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同時兼有『線條』營造之美與『音色』營造之美,不過不同的演奏家,還是很容易聽出每個人著重的特點不同,產生不同的音樂旨趣。

  這首音樂我目前最喜歡的唱片版本,分別是柯爾托與孟許指揮巴黎音樂院樂團(1939)、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指揮巴黎音樂院樂團(1960)和魏恩柏格與鮑爾指揮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1957)這三個版本;剛好,柯爾托特重音色,線條營造略有不足;魏恩柏格特重線條,音色營造略有缺陷;富蘭梭瓦剛好在中間,兩種取向都營造地不錯。個人雖最偏愛柯爾托版,但是以音色及線條的均衡性與錄音效果極度發燒而論,加上讀者最容易購買的考量,本文將以富蘭梭瓦版當成主要的解說架構。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前言:

  在我的『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一文提到:

 

『 如上所述,進入古典音樂的一個很重要的門鑑,就是願意花時間去『閱讀它』。當然,『閱讀古典音樂的音樂資料』遠比『閱讀古典音樂的文字資料』還要難上非常多,因為人類先天不容易專注在聽覺訊息(這部份會另有專文論述)。於是古典音樂界往往出現詭異現象:對古典音樂相關資料瞭若指掌,卻明顯沒有聽到音樂的真實內容。 』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前言:

  欣賞人文藝術,本來是非常個人化、主觀化的內心體驗。除非有特殊生存利益需求,否則一個正常人實在不必蓄意假裝他熱愛某種人文藝術。當然了,藝術素養是可以後天學習的,別有居心地接觸人文藝術,學習得法照樣可以獲得很準確的藝術眼光。不過,在我個人喜好的古典音樂界中,最常面對的就是這種《入門問題》,彷彿正常人特別需要去學習如何欣賞古典音樂(即使自己並不喜歡)!

  在我多年的通識教育經驗中,每年約詢問一千位不同的學生:『你喜歡聽古典音樂嗎?』『你真心認為古典音樂比你聽的流行音樂有水準嗎?』。前一個問題反映出只有約1%的學生對古典音樂有興趣,後一個問題卻反映出約97%學生認為他們沒興趣的古典音樂是『有水準的』。這反映了當前社會一種特殊的『聖俗二分價值觀』:古典音樂往往被當成聖俗二分的『聖』之代表 ── 這不是古典樂迷自命清高,而是社會的真實現象;大家聽不懂也不喜歡古典音樂,卻公認它是『有水準的』,從而進行偏差的價值判斷與衍生行為。   正因為這種價值觀上『聖俗二分』的壓力,導致很多人莫名所以地期望自己能欣賞古典音樂。但是藝術一定是有門檻的,沒有主觀喜好卻單憑價值觀上的動力來『學習』古典音樂、而不是『喜歡』古典音樂,遂造成《入門問題》成為現實上或網路上古典音樂界最常出現的討論,更導致很多真假莫辨的古典音樂欣賞現象與資訊流通。因此,需要一套解釋方法來幫助真心喜好古典音樂的愛樂者面對這種社會。

● 古典音樂的《門檻》: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