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謝霖(Henryk Szeryng)演奏
海汀克指揮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這樣的經典曲目,版本之多只能以「百家爭鳴」來形容;然而,越是知名的曲目,越有一種「定位」的問題:在「中期的貝多芬」被我們理解成「向命運奮鬥」的意象時,這首曲目詮釋也就被「定位」成表現澎湃氣勢的作品了;這時如果有一違反定位的詮釋,或許我們就不會接受;之後,仔細聆聽下,越來越覺得有極為動人的表現,如果能因此促使我們重新反省那些未必可靠的定位,這個詮釋便可謂真正指向音樂神髓的演奏;亦即,欣賞一件作品時,我們也許能採取一種純淨的態度:不管此作品被揣測成反映人生,或是附會成為什麼而寫,作品本身有自己的意義;以這首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而言,仔細欣賞,便能發覺其中真正絕妙的曲趣主要在一種沉靜的手法,貫徹三個樂章,如果演奏家意識到這層需要,他將打破所有不可靠的「定位」;謝霖這一個版本,可說是真正指向這種本質的偉大演奏。

  由謝霖的演奏我們可以發覺他何以是一位坦誠演奏卻帶出最多樂曲意義的音樂家:以第一樂章而言,他使用相當慢的速度,這使得全篇樂章毫無任何炫人耀技的成份;如果期待他使用彈性速度來調味,你將又發現他的速度變化極為保守;這種速度的控制想當然一定是非常枯燥無味的,但事實上,我們卻覺得這樂章許多被忽略的成份赤夥夥地展現;這是什麼因素呢?筆者再三考量,認為唯一的解釋是這種速度能忠實呈現「小提琴與樂團的接續」以及「小提琴旋律本身的內聲部」。

  貝多芬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很喜歡用一種手法:樂團齊奏後經過短暫的十六分之一休止符,獨奏小提琴再承續樂團奏出音符的發展;這種手法說明了貝多芬以很細膩的手法表達獨奏樂器與樂團的結構,同樣的手法在第二號小提琴浪漫曲也有漂亮的發揮;於是我們發現謝霖慧眼獨具的速度感完整表達這種樂念。此外,仔細追逐獨奏樂器時時出現的十六分之一音符旋律,貝多芬往往在低音絃注入豐富的內聲部,這樣的旋律線可說是謝霖的專長,音符縱橫間彷彿有非凡的和絃殘響。

  在上述的細部特徵之外,隱隱然我們捉到謝霖賦與這樂曲的主要意境:無論是那個好版本,第一樂章發展部神秘內省的意境一定帶給我們心靈最大的安慰;問題是這層表現與「向命運奮鬥」的「定位」是矛盾的,演奏家要如何正視這問題呢?對謝霖而言這問題是不存在的,他著力表現樂曲本身的要求,不必在意任何外在的「定位」,自然可大著膽子把全首樂曲的風格統一在這種沉靜的氣氛中。從這一點切入,我們便能欣賞到謝霖建構的這場偉大演奏:為了有更沉思性地美麗,所有主旋律的表現便不能太激切;他把第一樂章的旋律全部以重視細節的忠實態度強調每一個快速或慢速的音符,所以可稱為是一種「坦誠」的表現;這種坦誠流露的背景一轉入最動人的發展部時,我們不會感到突兀,更覺得轉為小調的第一主題變形地無比動人;其後綿延不斷的三連音裡,節制的斷音保留旋律的平順,與其後平分弓的樂句對比更是突顯樂曲的無限內容。如果聽到這一段發展部而不覺得枯燥,或許便能體會貝多芬在此樂曲的用心;如果先前樂段沒有謝霖匠心獨具的醞釀,或許我們會像這樂曲首演時一樣覺得這樂章平凡重覆的樂句太多;這些平凡重覆的樂句在謝霖的手下,一一變成沉刻內省的吟哦。

  第二樂章裡過度使用的高把位很容易讓演奏者當成「高把位展技曲」,這時謝霖不誇張的高音使樂曲更為動人;這樂章可讓我們了解他在強弱音間的絕妙控制:有時他讓一個樂句起始的極高音由弱而強出現,有時他在一串漸強的上升音符中的最高音剎那間轉弱再轉強;這些手法終歸一句,是他為了避免過份強調高把位的華麗而失去樂曲深情的傾訴:那麼,真正要被深情傾訴的是什麼呢?第二主題是最好的答案,他刻意由弱而強營造出由遠而近的氣氛,足以稱為這樂章的絕唱。

  第三樂章一開始以G絃獨奏的旋律讓我們覺得加上了明顯的強弱變化,但同時卻抑制了過度的斷音,因此在活潑之外,旋律的性格仍統一在前兩個樂章中;隨後的雙絃旋律,或是綿延的十六分之一音符,謝霖總是強調音符平順的連結;間或出現一小段輕巧的斷音,總立即配上強弱變動的平分音;這樣的一個開始,同樣讓樂曲中段出現的美麗小調旋律得到輝映,而我們又能感到這條旋律不是一味的悽美,別有一番克己的淡淡思緒。

  任何企圖讓這首偉大樂曲沾染上「奮鬥」氣氛的手法都不能避免三方面的攻擊:來自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來自第二樂章的第二主題、來自第三樂章的中段;為了統整這些日後蘊育成偉大後期風格的因子,謝霖揚棄了許多討好人的方法而深深醉心在自己領悟的識見。近似的理念,我們也能在密爾斯坦身上一睹面目,只是論及一個詮釋能否讓我們對這樂曲有深刻了解時,便無人可做到謝霖這樣的地步;經驗裡這個版本總是不容易得人讚美,但是,正如筆者一再提出的淺見:真正挖掘出樂曲內涵的演奏,可能才是真正促使增加音樂修養的門徑;正如他寧可不用易討好人的克萊斯勒版裝飾奏,而使用氣質上較符合的姚阿幸版;可惜這樣一位在貝多芬、巴哈與莫札特留下永恒典範的忠實音樂演奏家,己經告別這個塵世了。

註:這篇舊文章日後有進階版,請參考: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

蘇友瑞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sycholife 的頭像
    psycholife

    古典音樂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生活隨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