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這是投稿於 my-hiend 網站之唱片評論文章,基於『市場區隔』,比較強調音響科學中的錄音藝術;請大家連結到該網頁去欣賞全文與相關討論。
在講述這套唱片之前,可能要先進行一些觀念的辨正。音響與唱片都是妥協的產品,錄音時應該保留什麼,播放時應該表現什麼,的確會根據不同的主觀態度而導致音響或唱片的內容相差很多;這也導致以『好聽』為標準勢必各說各話。而筆者聆聽古典音樂的唱片三十餘年,終於踏進音響與錄音的欣賞,很直覺的就是以『訊息量』為最高標準:簡而言之,好不好聽不大重要,能不能正確表現中提琴與小提琴的不同、能不能正確鑑聽演奏技巧的特色與好壞、能不能正確展現錄音空間的特性、能不能正確彰顯交響樂的氣勢與細膩…...這才是『高訊息量』的音響或錄音。
的確有些高訊息量的錄音被大家正確地提出來:例如EMI FRANCE的克路易坦與巴黎音樂院樂團之拉威爾管弦樂,再如本唱片將聽到的Mercury錄音。有趣的是,這種唱片讓我感覺到的優點,正都是其他唱片的嚴重缺點;若覺得前述唱片是好錄音,理應覺得很多唱片是有問題的錄音。
然而,在本唱片我卻發現:認為Mercury是好錄音,卻也認同『與Mercury相反』是好錄音。這種現象我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妥協:可能樂評者面對其他唱片時己經轉成『以好聽為標準』的立場了,或者他們是很努力地把任何唱片的優點都挖掘出來。當然了,從我個人的主觀立場:市面上的唱片實在太多了,『對唱片太客氣』大可不必,還是集中心力在最佳唱片才是上策。因此,我的立場將以Mercury錄音的優點為基礎,使用這套CD來評論這套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