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典音樂欣賞多年至今,越來越發現最精緻的古典音樂是在法國,而且無論是演奏家或作曲家皆如此。但是這個觀點如此地與眾不同,所以我一向儘量不去碰觸這個議題,而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享;例如說,唱片的錄音水準便是這種客觀角度。

  以我認識的rendraw與scs這些音響同好來說,完全不必去辯論法國好不好,我只要讓他們知道:任何LP,只要是法國樂團、法國演奏與法國錄音的,多半是錄音正確的頂級LP;相對的,只要是英國演奏、英國樂團與英國錄音,甚至僅僅是英國出版的,多半是地雷片,就算是昂貴無比的ED1照樣如此。若是德國,好唱片的運氣約1/4。因為美國是科技大國,所以雖然美國錄音藝術水準不足、美國演奏非常不可靠,但是美國轉錄與美國出版的法國唱片就非常可靠,甚至有可能贏過法國原版。

  OK,古典音樂的LP千千萬萬如何挑選?這些LP玩家只憑上述簡單原則,就可以買到一大堆真心喜歡的好LP;他們對什麼演奏大師或是作曲大師當然沒有興趣,只知道從高級的音響可以享受正確錄音帶來的音樂美感。然後,遇到上述簡單原則,由於對他們是如此客觀有效,當然立刻奉行不渝了。

  其實CD唱片也是一樣;只要是法國樂團、法國演奏再加上法國錄音,別說是新天新地那些我推到爆的唱片,就算是NAXOS這家我反抗了二十多年的唱片公司,照樣符合這個基本原則,最後還是終於破功買下了三套NAXOS......分別是 NAXOS 8.570075 拉威爾《達芬尼與克羅伊》;NAXOS 8.554241 浦朗克之管風琴協奏曲;NAXOS 8.660047-9 德布西《佩利亞與梅麗桑》。

  為了說明這三套CD的真材實料,我排出上方圖片的排名順序,說明挑選CD時我獨家的『演錄雙絕之頂級唱片的法國觀點』。最左邊是新天新地最被公認頂級發燒的小牧神CD,這是右邊所有唱片都無法跨越地高門檻;再來由左而右逐漸越來越次一等,到了EMI克路易坦的ART轉錄版(與GROC差不多爛)為止;再糟的CD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了。

 

  第一張就是TIMPANI的小牧神,老實說它只不過是『最極緻的錄音藝術』中入門的唱片,新天新地至少還有幾百張唱片的錄音水準都比它強得多,高雄音響展紀念CD幾乎都在它之上。只是那是殺音響的高門檻唱片,在此先以『一般標準』來論述。

  再來是 VALOIS 的《孩童與魔法》與 Harmonia Mundi France 的《波麗露》,比不上小牧神的原因是『活生感』與『現場感』輸了一點。VALOIS 的《孩童與魔法》是該偉大曲目的第一推薦,再也沒有這麼令人感動的歌劇唱片了。而 Harmonia Mundi France 這家公司真該打屁股,同一錄音也有分舊版與新版,而且舊版明顯優於新版,這是錄音藝術退化的明顯警訊,希望他們不要再退步了。

 

  再來就是讓我跌破眼鏡的 NAXOS《達芬尼與克羅伊》....。我猜測它應該是多軌錄音,所以造成樂團的三D層次明顯比不上左邊,甚至比不上EMI FRANCE。但是它錄下了如臨現場的鮮活感,這是我首度在多軌錄音可以聽到這種現場感動;直到2006年這個錄音,我終於在市面上流行的多軌錄音聽到如臨現場的科學水準了;這應該是科技的進步所賜。

  既然錄音沒有問題,法國樂團加法國演奏當然一定是最美好的音樂饗宴。《達芬尼與克羅伊》是舉世最偉大的曲目之一,只是實在太艱難了,不只市面上一堆唱片通通演奏『錯誤』,連福特萬格勒這位頂級指揮大師照樣死得很難看。這造成有多少愛樂者能真正理解這樂曲的偉大實在令人懷疑,因此正確演奏之唱片對這首樂曲實在太重要了,我正是推薦這張NAXOS唱片是最佳的《達芬尼與克羅伊》版本,一張才199,大概市面上流行的發燒CD與LP通通不是對手。

  再來是 EMI FRANCE採自暴自棄的便宜大全集策略後,難得一見的『轉錄進步且版位進步』的超值好唱片,奧芬巴哈的輕歌劇《美麗的海倫》。這套錄音有完整的三D音場,動態直逼70年代最頂級的水準;何以說『轉錄進步且版位進步』?很簡單,在很多頂級的音響系統上,這套CD可以直接把相同錄音之法國首版LP幹掉......若不是轉錄與版位的進步,CD不可能輕易勝過相同錄音的LP。

  當然了,它唯一的缺點就是 1970的老錄音,再強也絕對不可能強過1990之後的新錄音。但是,演奏水準實在太夢幻了!可以使用最嚴肅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等級的方法欣賞嚴肅音樂,也可以使用莫札特《小星星》等級的輕鬆愉快方法得到鬆弛身心。當然了,若有中文翻譯知道劇情詞句,會笑得更開心;這套唱片全面毫無保留地推薦。

  不過很可惜,1970的錄音還是比不上2006的錄音。其實我願意承認1970這張偉大錄音師Challen的作品有很多藝術等級的優點是2006年之Naxos所比不上的,但是錄音是科學,我只談最客觀的hi-fi性能、最像現場的錄音,所以這張唱片排在次一等級。

  再來是目前還有機會可以買到的荷蘭版 EMI FRANCE CD,有ifpi,浦朗克的管弦樂與協奏曲集。特別挑這一張,是因為從這一張開始,在很多頂級音響系統中,相同錄音的LP與CD開始各有優點、難以論高下。如果是上一等級,LP一定被CD狠狠打趴,因為錄音永遠是科學的一環。

  再者,錄音水準與這張唱片相似的 EMI FRANCE CD 可是多得要命,買都買不完;但是版位、尤其是便宜大全集所造成的躁感常常讓人受不了,才會造成我只好對LP投降、在LP尋找美好時代的遺跡。版位還只是小事,如果是再往後的糟糕轉錄,那就會開始出現LP狠狠打敗CD的糟糕現象了。

 

  第一次聽到 PIERRE VERANY的唱片驚為好錄音,完全是當時音響狀況不佳造成特殊錄音效果被強化;現在音響正常後,才發現它的聲音實在『太乾淨』、乾淨到現場應有的『氣氛』損失慘重,而且離現場感較遠了些;仍細與左邊的唱片相比較之下,決定排在 EMI FRANCE 之後。

  與之並列的是 NAXOS的德布西、199X的錄音,不知何故輸給那套拉威爾2006的錄音相當多;看起來2006那套可能只是『開始起步』。

  再來是 Calliope最新的錄音,完全讓我吐血!Calliope最佳的錄音師約1970-80的唱片,比 EMI FRANCE還強之一截;但是越新的就越有問題,到了最新錄音,問題更是大到快令我喪失信心了......但是還是比其他大廠CD好很多。這種開始遠離錄音藝術的唱片公司,一定是新不如舊,CD比不上LP。

  為何吐血呢?這種錄音讓背景躁音乾淨無比,再特意突顯每種樂器,唯一的優點是保留足夠的頻寬;結果不只是『現場氣氛』損失慘重,連三D音場與舞台定位都開始混亂了;與 NAXOS拉威爾相比,明明是差不多年代的錄音,價格貴了一倍卻被打好玩,懂錄音藝術的人運氣會好一點....:P

  與之並列的是 NAXOS的浦朗克,199X的錄音,不知何故是這三套NAXOS中錄得最糟的。

 

  再來是 EMI FRANCE的《雙子星》系列之Roussel(盧賽爾)管弦樂曲集。明明原始錄音是最頂級的,放在CD上面就是相同錄音的LP,結果LP狠狠打趴CD。因為轉錄不正確造成相位失真嚴重,『現場氣氛』己經不存在了,音場空間與舞台定位也死了,只剩下音色與頻寬還勉強可以聽。

  至於盧賽爾是偉大的音樂家,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簡直是《春之祭典》的法國版,成為我現在很喜歡拿來殺音響的音樂。

  最後是令人幹到翻掉的 ART 轉錄之 EMI FRANCE《世紀名家》系列,克路易坦指揮的《達芬尼與克羅伊》,完全不推薦!『現場氣氛』完全不存在了,音場空間與舞台定位也死光了;音量小聲時樂團縮在正中央當鳥龜,大聲時又跑到喇叭外側去;這是什麼超爛轉錄?真的只要是亂轉錄就要倒大楣!至於音色與頻寬,到此己經沒有任何音色可以被正確聽到,頻寬也扭曲到比LP還爛了。CD圖片下方是同錄音的LP,還是較差的日本版,而且是日本版中最差的版位;與這張CD一比,CD完全是垃圾,證明 LP 遠遠勝過 CD。

  請注意,從這種CD的等級開始,CD播放出來的頻寬開始遠小於 LP 播放出來的頻寬。

 

※   ※   ※

  從這些演錄雙絕之頂級唱片,我們再一次看到有趣的現象。

  首先,錄音藝術真的是科學,越新的就是越正確,害我終於被 NAXOS打敗了......NAXOS的古典音樂流行曲目如貝多芬幾乎都是找二流樂團進行二流出版,反而法國曲目卻誤打誤撞(?)到頂級樂團與頂級錄音,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話說回來,古典音樂市場上流行曲目的流行唱片版本,一向是演錄通通比 NAXOS還要更二流更低級;也許這些商業公司無意間發現:喜歡流行曲目的人沒有獨立判斷能力,只要想辦法弄到三星戴花還是百大精選就可以賣光光了......

  再者是一個有趣的小議題:LP與CD那一個好?很明顯的答案是:先問問你聽什麼等級的唱片錄音再說。如果你覺得這系列圖片再往右的唱片也是好錄音的話(例如DECCA、DG.....),那不必懷疑,LP 一定大勝 CD 絕無疑問。但是如果你聽的是右邊的錄音,那我的體驗就是 CD 往往遠勝 LP;沒辦法,『錄音藝術』比『音響硬體』重要太多了。

  至此我們己經得到一個有趣的法國觀點了:完全不談詮釋、甚至不談演奏水準,我們只談:高傳真的錄音才能讓我們學習到什麼是正確的樂器音色與作曲家期待表現的音色藝術。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只能從法國錄音去尋找音色正確的唱片。如此客觀的現象,難道不夠衝擊我們的傳統觀念?── 到底古典音樂觀點有沒有被市場扭曲?法國觀點正不正確?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奏傳統是不是真的在法國?最好的管弦樂團是不是在法國?法國作曲家有沒有超越巴哈、貝多芬與華格納?老實說,與其他國家相比,凡是法國錄音就明顯能保證錄音正確,這應該可以說明很多事了。

蘇友瑞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