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認識法國古典音樂的精緻後,被提升最多的是管弦樂的欣賞能力,讓我從此非常強調欣賞管弦樂曲時樂團表現出來的『合奏能力』;隨便找一首管弦樂曲開始聆聽,你能不能發現『現在』同時有幾種樂器聲音出現?再來,這幾種樂器本身的聲音特色(包括演奏水準)能不能明辨清楚?再來,通過上述兩標準後,這幾種樂器『和起來』的混合音色有什麼感覺?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一但對管弦樂演奏有上述的要求,就會傾向我感受到的:凡是法國的管弦樂團,只要不要遇到氣味不合導致樂團擺爛的指揮(唱片中的實例是:卡拉揚、巴倫波英、馬舒、艾森巴哈.....),就幾乎是樂團合奏力最佳的演奏版本。當然了,如果扯上詮釋,那真的是各說各話;但是我必需從《音樂分立》一貫的立場指出:連作曲家想要的管弦樂效果都聽不到,奢談詮釋?奢談精神境界?即使是莫札特這麼單純的音樂,難道可以躲掉這個『音、樂分立』的問題嗎?

  於是我想以莫札特極著名的豎笛協奏曲K.622為例。認識法國樂團之前,我最推薦的是 DG貝姆版,豎笛主奏不見得最佳,但是貝姆的伴奏實在太感人了。認識法國樂團後,貝姆仍然是我的最愛,但是我知道這張DG的錄音實在太糟,糟到足以讓一般人完全聽不到樂團的合奏效果;不但不可能真正理解貝姆的偉大,更不可能真正認識到莫札特。

  我剛好在新天新地唱片行找到這張『錄音正確』且『演奏也正確』的版本。CYPRES這家唱片廠牌在新天新地唱片行只算是錄音第二流等級的唱片,但是比起其他市面上的唱片己經是正確太多太多,而且不是最頂級錄音才不會殺音響。我只使用爛電腦 => KECES DA-151 => G&W AT-F100八千元級中國製耳擴 => AKG K601耳機,或者是前文推薦過《分辨錄音藝術的音響硬體建構之最低標準》之一萬七仟元音響,就己經在這張唱片聽到下列的槳團合奏能力與音樂感動了。

 


廠牌:CYPRES 編號:CYP7609

  為幫助讀者理解,我提供以下的試聽檔與樂譜進行對照,使用 USB DAC 或電腦訊源的網友這下高興了:
音樂試聽檔,WAV格式約7.5MB。

  對照樂譜如下:

 

 

 

  首先要注意,這個版本採用古典式管弦樂位置,第一小提琴在最左,第二小提琴在最右,剛好讓我們很方便可以辨認莫札特如何使用第二小提琴。

  再來,雖然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一直同時出現,難以單獨辨認;但是它持續低八度音演奏,因此在正確的錄音將會有『低沈的重量感』而且從中間偏右之後方傳來。相對的,在我提供的音樂範例最後,只有大提琴與中提琴出現而沒有搭配低音大提琴,是不是馬上失去那種重量感?可見低音大提琴是否存在仍然是可以聽到的。

  再來請注意木管聲部,長笛在中間偏右,低音管在中間略略有一點左,從頭到尾都還算清楚,尤其是音樂範例第00:10開始的下降音型,非常明顯吧?

  特別選這一段音樂,目的是表明莫札特的音樂究竟可以有多麼豐富的層次變化,聽到這麼多聲音訊息是不是更豐富了音樂美感?更認識莫札特?這就是我獨尊法國樂團的原因;本版本的比利時樂團是相同等級的樂團。

  請看這張標示後的樂譜:

 

  原先我們只注意到第一小提琴的主旋律,以為莫札特只有這麼簡單?請注意,K.622是莫札特主動意識地突破過往作品的傑作,是頂級藝術家永遠自強不息的心靈面貌。如果把K.622想成與K.219小提琴協奏曲一樣簡單,那真是太看不起莫札特的偉大了。

  K.622明明是輕快的大調風格,卻不時出現轉為小調的輕愁;中間發展部更是成為莫札特有生以來最黯然神傷的感情宣洩。很多人都說莫札特小調作品多麼特殊多麼憂傷,這根本沒有聽到全面。真正理解莫札特音樂的愛樂友,很容易就可以發現 NO.20、NO.24鋼琴協奏曲與 K.516弦樂五重奏都比不上 K.622之第一樂章發展部的激情與陰鬱,說明了頂級藝術家永遠自強不息的藝術心靈之躍升。

  正是這種自我追求成長與進步,讓莫札特開始實驗管弦樂同時出現『三聲部』:小提琴是第一聲部,紅色圈起來的低音弦與低音管是第二聲部,綠色圈起來的法國號是第三聲部。只有聽到小提琴,形同是嫌莫札特多寫出兩個沒路用的聲部要幹麻?這就聽不到作曲家想要的管弦樂效果了。

 

  當然了,即使是最頂級的古典音樂高手也不見得說得出上述大道理,這些只是『方便說明』的思想建構而己;說不出來,不代表你聽不出來,更不代表你聽不懂。然而,你至少要意識到除了小提琴外還出現了法國號,出現了低音部;這才是聽到了豐富的三聲部結構,真的聽到 K.622,而不是聽到 K.219。

  再來是『音色藝術』的賞析,請別誤以為這是近代古典音樂的專利。嚴格來說,早在路易十四時代的夏邦提耶就讓我聽到豐富無比的管弦樂音色藝術了;我們在莫札特與貝多芬身上聽不到,有可能不是我們沒水準,而是被有問題的唱片走向害死了。請看樂譜示範的後半段:

 

  主旋律是由第一小提琴演奏,長笛與第一小提琴演奏完全相同的音型,但是使用不同音色來針對這條主旋律產生『染色』的果。於是在這主旋律三次的快速音群中,第一次是第一小提琴主導,聲音偏薄;第二次加上同名音的第二小提琴,聲音變厚;第三次加上高亢的長笛,音色轉而壯麗;這就是莫扎特自我成長後,參考吸收法、義作曲家之優點產生的作曲技巧之進步。要不要聽出來?牽涉到你究竟想不想知道莫札特有麼偉大,而不是人云亦云。

  其他的音樂旨趣還有很多,最好是趕快去買下來回家慢慢欣賞...:P 而我可以很肯定,這種演奏水準與錄音成就,在非法國團與非法國廠唱片極難聽到。這當然只是一家之見,但是如此強烈證明莫札特真的非常偉大的演奏方式與錄音水準,卻是市面上約40幾個版本(我所收集到的)中唯一一個可以做到的;這是不是說明了我們的古典音樂視野可能存在著可怕的蒙蔽?就留給每一個『認真的』愛樂友思考了。

蘇友瑞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sycholife 的頭像
    psycholife

    古典音樂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生活隨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