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為讀者而寫的入門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原載於MY-HIEND電子雜誌創刊號第二期。

  在前文《對於『音樂軟體』的一些基本觀點》我指出了『正確的唱片』之真實現象,理所當然一定會引起『音樂欣賞只是主觀喜好』的爭議;然而古典音樂與音響科學都是承接西方科學精神的文化產物,沒有正確的科學視野往往造成嚴重的思辨謬誤,從而徹底毀滅任何音樂或音響進步的可能;因此,本篇文章將要徹底顛覆我們對音樂欣賞與音響判斷的反科學謬誤,從而真正幫助音樂與音響之深刻感受。

(附註:本人約在1994年的遊戲文字『如何判斷一篇樂評』被到處無記名轉載也就算了,甚至還有一位不知是誰的把本人遊戲文字不記名加在文章後段變成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如何寫樂評及如何判斷一篇樂評』,請大家還是尊重一下原創作者吧!不過我最臉紅的是那些遊戲文字的水準實在很低......)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原載於MY-HIEND電子雜誌創刊號第一期。

  雖然這篇文章是發表在音響類媒體,照例一定又要遇到『聽音響還是聽音樂』的爭論,往往必需面對『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嚴重謬誤價值觀。然而我是一位『只聽音樂』的單純愛樂者:從娘胎開始便接受父親熱愛古典音樂的胎教,一路聽音樂從台版LP聽到研究所的CD,然後以筆名加入國內當時最高水準的《古典音樂雜誌》成為專欄主筆。然後遇到網路時代,首先在連線BBS的連線音樂討論區與一群同好共同產生一段連線古典音樂討論風潮的佳話,還被列入學術論文的研究。再怎麼看,我都是純粹聽音樂的愛樂者。

  然而,正因為如此單純愛樂的經歷,才令我更發現先前的嚴重缺失,從而在MY-HIEND網站不遺餘力地發表許多『錄音』相關文章,推廣『正確錄音』進而使用『正確音響(全套桌上型揚聲器音響只要一萬八千元就夠了)』,然後便能發現『正確演奏』從而欣賞到『正確音樂』。也就是說,所有在本專欄強調正確音響與正確錄音的原動力,完全只是為了促進真正的音樂素養。請千萬別以為欣賞歷史錄音或老大師就不需要這些認識,因為老錄音轉錄成唱片仍然需要『正確錄音』的觀念,否則永遠只能在老錄音的速度表情大做文章,完全聽不到真正高水準的老大師之演奏能力。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雖然身兼二職實在辛苦,但是兩歲小孩『對聲音尊敬』給我的啟示實在太寶貴了。

  話說為了深入欣賞 NSO的《春之祭》,事先在家做功課鑽研此曲目。問題是我收集的 CD完全沒有本曲目的正確錄音,LP 的版本雖然夠錄音與演奏雖正確,但是連現代錄音與電腦播放(CAT+JPLAY)還是差遠遠一大截,聲音就是不夠『真實』。如何試夠不夠呢?就是看我的歲小鬼願不願意開開心心地邊聽邊跳舞。結果就算請出蒙都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經典演奏,DECCA的錄音就是通不過兩歲小孩的耳朵,每聽必定哭鬧:『不要!不要!!不要......』

  一段時間後,心血來潮查詢一下 NAXOS有沒有法國樂團的該曲目錄音;結果查到比利時廣播電視愛樂樂團(BRT樂團)的版本,而且錄製於布魯賽爾。這當然可能是 CYPRES級的正確錄音,我賭了!網上訂購,看看能不能聽到更多音樂內容。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音樂欣賞者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音樂與分享音樂:有一種是「左手繆思」型,這種欣賞者往往言簡意繁,短短的幾句話,就期待能彼此心心相印地了解某音樂家或演奏家的整體音樂觀或其意義所在。另有一種是「學術研究」型,其欣賞音樂時會儘可能收集資料、收集演奏背景或作曲背景,嘗試讓背景知識成為音樂欣賞的助力。

  另外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欣賞是「參與創生」型,欣賞者嘗試學習演奏該樂曲,透過演奏樂曲得到對該樂曲的全新體驗。許多單純喜歡音樂的業餘人士,在愛上了音樂後,嘗試學習樂器去參與音樂的創生。

  我在國中迷過彈鋼琴,但後來怎麼彈都彈不好,只好放棄。不過,先聲明一下,因為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所以根本沒有餘力拜師,完全是憑一己隨興亂彈。買不起鋼琴?只好以一台國小教室常用的風琴充數。結果養成一堆彈奏手法的壞習慣,只好放棄了鋼琴。唉!窮人的悲哀....不過,可見藝術並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呢!

  上了大學,決心再學一樣樂器;鑑於風琴的慘痛教訓,再加上當時是完全沈迷進弦樂四重奏,因此買了一把只要兩仟塊的超級爛音質小提琴開始舞弄。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追尋的是深度的音樂心靈體驗,這種體驗甚至可以超越專業音樂人士;那麼,如何獲得『深度』?

  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無法全知全能,每個人能力都被限制在普遍領域的某一特殊面向;除了極罕見的音樂天才外,再怎麼偉大的音樂家或音樂欣賞者永遠只能擁有『部份的音樂心靈深度』。除此之外,他面對其他種種音樂往往就很容易淺薄化或比不上更有深度的人。即使是偉大的鋼琴家吉利爾斯,遇到非他能力擅長的德布西或拉威爾音樂,還是遠遠遜於任何一個正統的法派鋼琴家。所以我的前文《從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談『專業』與『深度』》特別強調:即使是著名、偉大的音樂專業人士,我們單純音樂欣賞者可能比他們更有深度 ── 在他們擅長的領域之外,我們就可能比他們有更有深度。

  於是產生兩種不同的『缺乏深度』類型:第一種是『全面性缺乏深度』,也就是找不到符合自己心靈深層感動的音樂;真誠追求音樂心靈愛樂人士如果處在這種情境會是很大的挫折與煎熬,因為他會發現找不到真正能感動到心靈深處的意義感。另一種是『部份缺乏深度』,這就無可厚非了;因為人的能力必然有限,再怎樣的高手、甚至是貝多芬與莫札特,仍然只是有限的『部份缺乏深度』。

  因此我發現在網路上的音樂心靈相遇分享,即使只是『短短的回應』都可以讓『非專業的音樂欣賞者』展現出深度音樂心靈的相遇。因為長篇大論本身也是一種受過訓練的專業能力,與音樂心靈的深度『毫無關係』;也就是說能長篇大論貝多芬的人,可能他對德布西的感受遠遜於你。很多時候,『長篇大論』只要求得到網路心靈適切小小回應的相遇滿足,這就是最深度的音樂心靈饗宴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與續文《『讀譜聽音樂』方法論》中討論的深層音樂欣賞與社會文化問題,主要是針對『對古典音樂己經充滿熱忱並投入許多時間』的愛樂者,進行深化古典音樂欣賞能力與心靈提升營造能力的價值反思。其實那幾篇文章是不怎麼容易『入門』的,應該要使用同理入門者的角度,重新討論這個『我要如何入門古典音樂?』的常見現象。於是,我們重新討論古典音樂生活中,這個《初學者如何入門?》的現象可以如何因應。

  我談論的方法比較不一樣,我重視的是『為什麼會想詢問「如何入門?」這種問題?』、『問這種問題的樂友多半使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古典音樂?』。

  有很多人是自己關起門來欣賞古典音樂,這種自得其樂不在本文的論述範圍內。我的觀察是,為什麼一個網路人或現實人會主動詢問『如何入門』這種問題?這種現象明顯表示詢問者是一個『期許與同好互動』的音樂欣賞者,那麼,據我個人經驗,這種欣賞者常常意謂著兩種學習入門古典音樂的方法:第一種是『追尋專家』,另一種是『尋求認同』。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愛好古典音樂的非專業音樂人士,都期待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為了增進提升的程度,往往得依賴種種音樂解說文字。於是在網路上的古典音樂欣賞討論很容易重覆出現這樣的提問:『我們可以接受怎樣的音樂欣賞文字?』;也就是說,『有那些古典音樂之樂評類型是我們可以吸收且有意義的?』。這時很容易找到一大堆『專業』的音樂欣賞或唱片評鑑文章,問題是,一個有心讓自己的音樂素養具有『深度』的愛樂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專業知識而滿足?還是應該回歸音樂最真實的感動?『專業』的音樂知識或訓練,是否能保證音樂心靈的『深度』感動?

  我個人撰寫樂評文章時,對於賣弄音樂背景知識、堆砌形容詞、過度簡化的私人感想......實在很不以為然;常常發現專業的音樂人士反而表現不出真正的『音樂深度』:讀者看完一篇音樂介紹文章,只知道音樂家的故事,也知道演奏家的故事,卻完全不知道『這張唱片到底演奏出什麼東西?』;這到底是欣賞音樂?還是『閱讀音樂資料』?

  因此,我嘗試尋找各種方法,讓樂評文章可以讓讀者具體知道『我寫出的音樂感受與唱片音樂之間的物理對應』;也就是任何主觀的感受,都必需儘可能找到相對應的客觀物理刺激,亦即具體說出:『這張唱片可以聽到什麼?』。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