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聖桑與拉威爾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要進入聖桑的鋼琴協奏曲殿堂之前,總得先從容易入門的曲目下手。說真的,仔細研究聖桑之後,發現他的協奏曲作品常常是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級的巨作:表面上可以很簡單聆聽,實際分析起來卻有太多太多音樂欣賞旨趣,說都說不完。這麼偉大音樂作品,只因為整個音樂承載工具(包括錄音、唱片製作與音響重播)走向偏差,從而埋沒了這種偉大曲目,實在非常可惜!這部份,請參考《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要進入最精彩的第四號與第五號之前,先講最美麗動人的第二號暖暖身。其實,第一號與第三號都一樣美麗動人,只相對而言第二號有名很多,而且,第二號本身的旋律美感的確贏了第一號與第三號一籌。因此從第二號入手,可以成為進入聖桑豐富的音樂世界之最佳入門。當然了,我一向不贊成把『入門』看得太僵化,一定會有很多人同樣可以從第四號或第五號入門,完全看個人需要。會先寫第二號,是因為它比第四、五號容易寫......。

  拿舒伯特第十九號鋼琴奏鳴曲 D.958 與聖桑這首音樂相比,會有非常有趣的故事。舒伯特一向被古典音樂界嚴重低估,至今他最美麗的不杇巨作如 D.950 彌撒與 D.951 四手聯彈都還等待被認識。我二十多年來談論古典音樂,一向以復興舒伯特為己任,因為發現舒伯特實在被誤解地太嚴重也被低估地太離譜。如今察覺古典音樂唱片界對法派樂曲的輕忽後,陸續發現法派作曲家繼承巴哈、莫札特與貝多芬的真正精神,產生超越巴哈的巴哈、超越莫札特的莫札特、超越貝多芬的貝多芬之種種作品,現在又發現超越舒伯特的舒伯特,就是聖桑這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2。

  舒伯特的作曲技巧貧乏,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的音樂家,完全在於天生的旋律發展能力、驚奇的旋律轉調與獨特的節奏品味,三者結合出動人的浪漫美感。試想一下這種可怕的音樂作曲天賦,如果再加上嚴謹進步的作曲技巧,會是多麼美麗的音樂篇章?沒錯,這就是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風貌。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一直在欣賞新天新地唱片行新進的唱片,徹底開啟了2006年之後錄音藝術承載音樂欣賞的極致美感體驗。這些美感容後再述,其中一片 CYPRES CYP7610 的聖桑《管風琴》交響曲因為是較知名的大眾曲目,先提出來進行音樂欣賞的特殊問題與討論。

  這張唱片的介紹與相關資料請按此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自從被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先生徹底改變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後,很多古典音樂的新視野不斷擴增。有趣的是,與我原先的古典音樂認識與藝術家的心靈躍升理論一直不謀而合。可以說,以前曾有一段時間覺得再也沒有更好聽的古典音樂,從而離開了古典音樂;而現在,一直在法國古典音樂的傳承中,發現無論在精緻美感與精神層次通通可追『五大後期』(3B2T的後期作品)的偉大音樂作品與音樂家。先前找到了拉威爾,現在又循線追蹤到聖桑,未來可能還找到法蘭克、佛瑞與浦朗克(Poulenc,法國六人團成員);以後還會找到什麼,都很難說,但是現在且讓我好好為文鄭重介紹聖桑這位偉大的音樂家。

  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我找到的聖桑音樂心靈之深度水準,就是:聖桑是超越莫札特的莫札特,是超越貝多芬的貝多芬。當然,像拉威爾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獨一無二的拉威爾,在獨創性上可能勝過聖桑。但是從一個藝術人文演變史的立場,沒有聖桑的超越,當然就不可能出現拉威爾的獨創;再論及純粹音樂美感與音樂心靈的深刻震憾,聖桑更是與最偉大的音樂家完全同等並列。然而一般古典音樂流行資訊往往強烈低估聖桑,宣稱他『空有技巧而沒有精神深度』,這麼嚴重的誤解實在需要好好辨正!如果聖桑這麼多樣人性的音樂表現,同時兼具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級的作曲技巧與精神層次的神聖感、壯麗感、獨白感....這種音樂叫做沒有深度,那麼說這種話的人到底聽不聽得懂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真正精神內涵,我實在會非常懷疑。

  於是,再來一系列文章,我們將會一起進入這個往往被扭曲輕視的偉大音樂心靈,重新好好認識聖桑音樂作品的真正深度價值。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20年,法國代表性音樂雜誌《音樂評論》(Revue Musicale)刊出『德布西特輯』,由十位音樂家為了追悼德布西而寫了10首樂曲。做為偉大的音樂家,拉威爾寫出『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奏鳴曲』,實驗性地找出他後期作品風格的各種美學。你會發現,這首音樂除了美學試驗外,拉威爾對德布西有沒有什麼悲傷的故人之情言溢於表?可以說幾乎沒有,因為它是一首純粹美感的音樂。

  情況到了1922年,《音樂評論》為了發行佛瑞專刊而委請拉威爾作曲,於是拉威爾以佛瑞之全名拼音改讀成音名,而形成一條美麗的旋律,作出《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乍看之下,這似乎又是古典主義『自尋限制下的創作』之一成品。但是,深藏自我情感的拉威爾,面對他一生最敬愛的恩師佛瑞 ── 當年的佛瑞,不但垂垂老矣,而且耳聾多年,隨時就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了(佛瑞在1924年去世),拉威爾還能隱藏多少情緒?

  於是,這首《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成為繼佛瑞的《安魂曲》之後,最能撫慰人心的偉大音樂。可以說,這是拉威爾所寫出最美麗的『安魂曲』了。

  代表佛瑞的美麗旋律出現時,鋼琴以不斷的下降音階,讓恩師過世的預感逐漸沈重起來。在這樣氣氛中,鋼琴用反覆的低音節奏迷漫著不安,小提琴在代表『佛瑞』的旋律後,再三反覆著『感謝您,感謝您....』。於是,回憶恩師種種,不斷地用『佛瑞』主題來款款訴說,轉調後的色彩竟呈現如此追憶般的夢幻情景。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說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可以被稱為『音樂中的聖經』,那麼拉威爾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便可以被稱為『音樂中的啟示錄』了;他完全繼承了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創造意義,將之發展成蓋棺論定的最終啟示。只可惜拉威爾當年極可能為了反制過度情感陷溺的協奏曲作品,因而說出『協奏曲不必有深刻內容、只要輕鬆愉悅就好....』類似的話,一則造成當年我深陷3B2T晚期作品時為了這些話而誤判他的協奏曲,二則造成近代的演奏家與評論家往往任意把這兩首作品的精神內涵棄而不用;兩種錯誤結合出我欣賞音樂的一個巨大錯誤,就是直到近年才發現這兩首作品等同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價值。為此我將計劃寫出拉威爾音樂全集的欣賞概論,期待以後的音樂欣賞者不至於像我一樣走了冤枉路。

  這會是一個長遠而巨大的日後計劃,所以現在對這首《左手鋼琴協奏曲》巨大而深刻的精神意涵先懸而不論;上述的開場白,只為了怕有愛樂者像我以前一樣誤判了這兩首協奏曲的價值。為了把長久以來聆聽音樂過度偏重『線條』而忽視『音色』的缺陷改變過來,在此先從『音色』與『線條』的演奏詮釋之辨來小小地應用在這首偉大的音樂作品。

  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顧名思義是為了一隻左手而作,因此非常多樂段都必需以一隻左手同時演奏主旋律與伴奏共兩個聲部,甚至以一隻左手同時演奏主旋律、對位旋律與伴奏共三個聲部。要突顯兩個聲部或三個聲部,可以透過營造不同的音色來標示不同聲部,也可以透過營造的兩條完整的旋律線來標示不同聲部;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同時兼有『線條』營造之美與『音色』營造之美,不過不同的演奏家,還是很容易聽出每個人著重的特點不同,產生不同的音樂旨趣。

  這首音樂我目前最喜歡的唱片版本,分別是柯爾托與孟許指揮巴黎音樂院樂團(1939)、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指揮巴黎音樂院樂團(1960)和魏恩柏格與鮑爾指揮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1957)這三個版本;剛好,柯爾托特重音色,線條營造略有不足;魏恩柏格特重線條,音色營造略有缺陷;富蘭梭瓦剛好在中間,兩種取向都營造地不錯。個人雖最偏愛柯爾托版,但是以音色及線條的均衡性與錄音效果極度發燒而論,加上讀者最容易購買的考量,本文將以富蘭梭瓦版當成主要的解說架構。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