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馬勒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前由於不重視『音色』、尤其不懂得欣賞『管弦樂團的音色藝術』,所以對馬勒的交響曲一向只覺得又臭又長、陷溺過度。如今透過拉威爾學會音色藝術的欣賞,對馬勒會不會有不同的欣賞旨趣?於是,我重新以調整良好的音響系統聆聽馬勒全部的交響曲。要聲明的是,要聽到以下唱片的錄音效果,我當初只使用一套四萬元的音響系統就夠用了:CD唱盤是菲爾羅先生改裝的 DENON DCD-570,擴大機是二手的國產 PROTON 520 擴大機,喇叭是 ORTOFON 105,再加一台二手的 AR PH-12D 重低音成組成 2.1 系統。重點是為了呈現馬勒交響曲的音色多樣性與樂團規模感,喇叭與重低音需要精密的調整與擺位,這部份己寫在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愛樂者、包含馬勒自己,都把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冠上神話式英雄的『巨人』標題;這個巨人當然不是什麼巨大的人,而是意謂著某種英雄形象。如此一來,我們欣賞這首音樂時總是糾葛著『英雄』形象難以抒解。究竟,這首交響曲是否必需與『巨人』這一標題進行過多聯想?於是我們嘗試從簡單的音樂史與文學史角度,來追尋藝術家時時呼喚的『英雄』形象:它倒底在藝術家心靈中扮演過怎樣的角色?有趣的是,我們發現英雄的形象一直隨著時代而變遷,從『是非分明的偉大英雄』變成『真實的自我就是英雄』成為一個不可擋的時代潮流。
 

第一次追尋:是非分明的道德『英雄』形象

  音樂史上,我們追尋到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的小提琴名曲『魔鬼的顫音』。他的第三樂章就是非常清楚的善惡對決:代表善的莊嚴慢板與代表惡的顫音不斷對恃,最後的結尾以莊嚴慢板旋律的變形來強力宣告光明的勝利。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善惡對決的英雄觀是一種是非分明的道德英雄,他們或許拼命掙扎於善惡之間的抉擇,但是孰善孰惡卻是非常自明易懂的;這真是一個單純的時代。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應 NSO 2010/10/16 的《天上人間—馬勒第四》節目,本BLOG重貼此文並敬祝演出成功!

● 前言:

  一首音樂應該如何演奏?存在著詮釋優劣的絕對標準嗎?這種問題如果當成一個純粹思辨的邏輯論證,當然是各說各話各有立場。但是如果回到音樂本身來,除了對音樂詮釋的主觀喜好外,能不能存在著走向客觀的判準來幫助我們增進精緻的音樂欣賞能力?

  聆聽馬勒音樂以來我一直想到的問題,就是『從馬勒的個人思想來欣賞音樂』會出現什麼限制?眾所皆知,馬勒個人世紀末的思想毫無保留地注入在音樂中;但是,他是一個音樂家不是一個哲學家;高明的音樂家應該是在高明的音樂基礎上傳達個人思想,如果光有感人的思想卻沒有精緻的音樂基礎,音樂就變成說教的無聊工具了。馬勒的音樂當然不可能是一種說教工具,但是,如果一味強調馬勒音樂的個人思想,卻往往變成一種說教工具,甚至把馬勒作品中原始的精緻音樂之美通通拋棄了,這就值得深入探討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