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落落長的樂評文字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去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從錯誤音響與錯誤錄音的『動態壓縮』現象談論對音質感受的錯誤觀點。當時的重點是批判不講究正確性的錯誤錄音與錯誤音響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宣稱『音質好聽』或『質感動人』的,那是喜歡加料聲音的錯誤方向,絕對徹底毒化真正的音響科學水準與古典音樂素養。然而,這不意謂著『音質』是不重要的,只是它太進階、太高難度了,沒有夠高水準的音響科學或音樂素養,對音質的認識一定是錯的,而且會永遠地反噬自身的見識與素養。

  因此我強調這一篇文章是非常進階級的!單單以音響系統來說,很可能需要花上個三十萬元以上,才有可能清楚聽到我所謂的音質現象;耳機系統更是難以達成,因為它的聲音空間特性所致。不過,我在我的兩萬元級超值音響,還是勉強可以聽到大概的音質走向,只是的難以明確分辨好壞。所以這篇文章一方面要求音響系統的極緻,一方面也心願成為愛樂友或發燒友的理想目標;只要日後能力所及,但願人人皆可以如本文一般直接地感受到音質的美好。

  會突然強列感受到『音質』的直接感動,完全是因為音響系統進步到了一個極緻。一方面是『電腦播放』(CAT)到了過去完全無法想像的超高水準,任何價位的LP與CD都可能達不到;另一方面是遇到超值而極緻的 REAL-CABLE線材,把音響系統從電源線開始進行最高水準的科學進步。兩者相加之下,全套音響系統可以壓在約三十萬元的等級,卻得到最直接的音質之美好感動。重聽過去來自新天新地唱片行很多偏向質感的錄音與演奏,頓時深切理解了『音質』帶出來的藝術享受與最原始的感動。所以說它是非常進階級的,考驗著對音樂的認識,也考驗著對音響系統的科學水準。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求正確的音響到了一個段落,回頭過來品嘗我早己經認定為舉世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蕾菲布;一聽之下,感動到不能自己;追求正確音響一點都沒有錯!沒有這麼正確的音響,完全不知道蕾菲布的鋼琴藝術沒有極限。後來我深入理解這個現象,發現深入音響世界後,同時滿足了『HI-FI水準』與『音質水準』,才能有如此崇高的音樂享受。這部份的客觀論述請參考即將出版的 MY-HIEND電子雜誌 第5期。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 MY-HIEND網站之《為什麼有些發燒友害怕測量?》討論串與幾個類似討論串中,對音響的客觀量測與主觀聽感出現長久而互不相讓的長篇論戰。誰對誰錯這裡先不討論,重點在於其中 chsiang 與 kevintran 兩位網友都是走向進階級的愛樂友,卻是一個支持主觀感受一個強調客觀量測;這顯示其中隱含了從『音響系統的客觀量測』到『音樂的進階欣賞能力』之複雜辯證關係,才會出現這種目標相同、程度相似卻走向相反的有趣現象,因此提出相關思辨進行深入理解。

  討論客觀量測與主觀聽感,有一些基本觀念必需先籬清:

  第一、人耳的任何主觀感受都『絕對』可以使用客觀的測量數據來代表,否則認知心理學與知覺心理學的所有知識就都是騙人的了;請別懷疑,連宗教與愛情這麼複雜的觀念都可以客觀測量,相對之下聲音聽感實在太簡單了!只是我們現有能力可能不知道如何測量,或者別人己經找到了而我們自己不知道。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早就感覺 CASCAVELLE的瑪格麗特隆專輯是非常頂級的歷史錄音轉錄成果,聽起來除了嘶聲外根本是全面狂電流行古典音樂大廠的任何現代錄音。然而人總是貪心的,因著這套全集愛上了丹第(d'Indy)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其實是鋼琴協奏曲),總想要聽聽有沒有 EMI FRANCE的更佳錄音?甚或2000年級的正確錄音?當時在新天新地詢問林主惟與馬先生(不好意思忘了你的姓名....:P)時,他們一邊以新天新地最頂級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1934的歷史錄音,一邊說有這種錄音幹麻還要現代錄音?當時我覺得莫名奇妙,甚至覺得他們過度崇尚音樂水準而輕忽音響水準。現在,似乎得到一個可靠的答案了。

  這個答案就是『電腦性能』與『音響性能』的不同聽感,透過不斷地提升音響水準,進而追求絕對正確的CAT數位播放,升級成絕對正確的音響線材REAL-CABLE(日後專文介紹),也升級了ESS9018這種目前電腦性能最高的DAC。然後,有一天又重新播放這張1934的歷史錄音,當場嚇了一跳!!沒錯,除了嘶聲外,己經與先前的 EMI FRANCE聽感相差無幾了!當然這不是單純的音樂效果或音響效果,而是隨著對音樂細節的重視度不同而慢慢培養出來的欣賞角度。因此這不是純粹科學,比較接近心理學,比較接近是音樂美學的方法論,但是仍然以科學事實做為思辨的基礎。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氣實在太好了,不但聽到這場音樂會,而且坐在音效最正確、最豐富的三樓正中間第一排。結果,讓一位法國指揮家費比恩‧蓋柏來帶領的 NSO,居然發揮出比呂紹嘉帶領時更強之太多的實力,慘了!這些曲目的正確唱片錄音,我通通聽不下去了!!

  寫音樂會評論最討厭的就是記憶不足:很多認知上所以然的細節都忘光了,只剩下感動萬分的領悟;又實在不願意寫成通篇形容詞的空泛評論,所以簡單摘要一下現場的記憶:

  第一曲拉威爾《庫普蘭之墓》,原作特意使用小編製樂團,合奏音色要求非常細膩;企圖回到巴洛克的『單純音樂之美』,當然千萬不能加上太多浪漫式感情。指揮家費比恩‧蓋柏特意詮釋地非常輕快而愉悅,在詮釋己經很有說服力了;同時又讓一向第一曲會熱不起來的NSO表現出驚人的音色強弱之控制力,真的回歸『富貴閒人』的愉悅了。我第一次看到在NSO的音樂會,第一曲會謝幕兩次的。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SO與呂紹嘉的黃金組合,己經多次驗證是遠遠超越市場上流行古典音樂唱片裡的欺騙演奏與欺騙大師了;因此從現在起不再嘗試提醒回到正確演奏的『扭曲的古典音樂族』,簡而言之,別拿流行的古典音樂唱片那些垃圾演奏與垃圾錄音來污辱真正的音樂了!有這種高水準的現場演奏,不必去聽唱片了 ── 除非你有能耐發現真正高水準的唱片。

  因此再來的音樂會評論,我又想回到『心靈躍升』的人文精神觀點,想要與NSO及呂紹嘉同時經歷音樂人生的自我挑戰、否定與再進化。就此立場,音樂會評論勢必走向嚴苛了。

  多次欣賞呂紹嘉與NSO,經常發現『熱身問題』。不知是音樂廳的物理特性還是樂器發聲問題?甚至是自己的耳朵有生理限制?總之,第一首音樂往往有『熱不起來』的嚴重問題!在熱不起來的情況下,每個不同樂器聲部的『透明感』就會大減,而在德布西這首最最需要透明感的《牧神的午後》遇到這種問題,簡直是致命的;在我聽來,連獨奏長笛的音色或穩定都遠遠不及下半場。因此,雖然這首音樂是流行唱片中罕見的『正確演奏』,然而音響效果是不佳的,寧可回家聽音樂.......:P

  再來的小號協奏曲是改編自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相對於其他三首曲目,這首音樂的管弦樂技巧太過於簡單,因此欣賞角度完全放在小號。獨奏家的表現極佳,是一場快樂的音樂會。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6月8日在國家音樂廳,呂紹嘉與 NSO的拉威爾與白遼士是我所聽過最偉大的一次 NSO現場,己經可以把很多來台灣的知名國外樂團狠狠地打趴在地。上次在《春之祭》缺陷嚴重的『後繼無力』問題,居然在本次演奏中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許說他們的努力進步,終於開花結果;從他們選擇的音樂演奏方式,正可以被他們的『音樂理念』強烈感動,這是我所聽過在台灣最高水準的演奏之一。

  中間的華爾頓大提琴協奏曲也是精彩演奏,只是該樂曲的旨趣對我來說剛好是郭德寶變奏曲的意境,聽到想睡或睡著了才是真正聽懂該音樂的欣賞家......我承認我是在唬爛而且搞笑......這一段請跳過....:P

  當然我所謂的最高水準是指『聲音本身表現出來的美感效果』;若是談論音樂詮釋,雖然據說呂紹嘉最反對人家把他歸為德派或區分德法兩派,問題是他這次演奏中,拉威爾的《La Valse》完全是德派、而且是福特萬格勒派;相對之下幻想交響曲卻完全是法派的,簡直就是理性、節制與純粹音樂美感的化身。我胡猜一下,呂紹嘉很可能是在故意整喜歡把他歸類成德派指揮的樂評....。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註:這篇感想當天就寫好了,一直拖到現在才發表出來,希望印象還沒有淡去....:)

  這一場《鼓動‧春之祭》聽到最後覺得有點惋惜,後續再談;比較麻煩的是這場音樂會出現了一些『低失誤』,容易被發現;但是很多『高成就』就難以被發現,真的要論述清楚有點太辛苦了,所以使用輕鬆一點的感想心得來寫出。

  上半場第一首音樂是多爾曼《香料、香水、毒素!》雙擊樂協奏曲,這首音樂的作曲技巧是非常紮實的古典音樂背景,雖然聽起來可能融合了爵士與搖滾的時代精神、無調性的現代作曲法,但是使用欣賞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的態度來面對這首音樂就可以聽出妙處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四十才得子,家庭生活又偏向男主內女主外,照顧可愛的小孩常常累得半死。幸好上帝垂憐,讓這個小鬼先天熱愛音樂與音響;只要能父子一起共享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的美好音樂,生活的辛苦也算可以撐下去了。在這樣子的親子共享音樂生活中,卻讓這個一歲半的可愛小鬼啟示了我『對聲音尊敬』的重要觀念,值得大書特書。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我開始嚴謹研究古典音樂開始,便一直熱愛舒伯特。老實說,舒伯特的作曲技巧真的大有問題,重覆冗長而無聊至極的段落真的不少;記得在約1980年代看到一個古典音樂作曲家的『排行榜』,舒伯特就被列到第九名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鮮人提及的 D.946 現在變成知名曲目,或許舒伯特被當成某種德奧音樂而安上了音樂之外的美名?但是,即使我一直熱愛且推薦舒伯特,我仍深知他的作曲技巧缺陷一定會成為嚴重阻礙;因此躲避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強調『詮釋』,讓演奏家幫舒伯特講更多的話,再讓欣賞者去投射個人喜好。

  但是我這種方法遇到問題極大的 D.894 第一樂章還是爆了.....這個樂章是長到令人厭煩的幻想風,尤其是一開始呈現的第一主題,不斷地囉嗦、囉嗦、囉嗦......好不容易出現非常好聽的第二主題後,天啊!又給我回到無聊到爆的第一主題,還給我放在發展部加倍厭煩!至此我決定永遠跳過這個樂章,直接從第二樂章開始欣賞。強烈建議舒伯特鋼琴曲的同好,絕對不要聽這個樂章;否則搞壞了胃口,舒伯特在此奏鳴曲第三樂章TRIO中段的表現就聽不到了 ── 而這個中段是我個人最熱愛的古典音樂天使,連貝多芬OP.126 NO.4的中段都比不上。

  時光荏苒,學會了法國古典音樂的至高水準後,建立了『音、樂分立』的美學立場,同時進行人文的音樂欣賞與科學的音響發燒;每次音樂與音響的交會,都是再一次科學與人文的相互提升。具有這種科學與人文並行的素養下,我欣賞到這套舒伯特鋼琴曲的全新錄音,天啊!我聽到真正的舒伯特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一向不缺乏真正高手準的樂團與指揮之現場演奏,不過,價格完全離譜的音樂會我一定全力扺制;更何況高價位音樂會幾乎都是是炒作級的樂團與存心擺爛的二線成員,倒貼我都不屑去聽。誠如許多前文所述,單憑呂紹嘉與NSO就己經比這些離譜音樂會要強之太多了。

  其中法國樂團來台一向有點難以被理解。按照我手上的資料與林主惟先生的解說,法國的國立樂團之首席指揮往往成為官方的政治手段而非音樂水準考量;結果的確在1980年代之後,巴黎管弦樂團與法國國家樂團(ORTF)之首席指揮都開始有問題,留下的錄音不但演奏有問題、錄音水準更是糟糕到令人想哭。因此若想由現場感受來映證我所謂『樂團的合奏能力』之進階欣賞能力,就必需先學會分辨:合奏能力不佳,是指揮的問題還是樂團的問題?

  熟悉 ORTF樂團的歷史,就會知道他們在馬替農時期的光輝燦爛後,國營政府(法國重要樂團都是公營的)為了種種非音樂的理由找了柴利比達克來帶領。柴利比達克本身如何暫且不論,但是他的音樂取向與 ORTF之法國美學是徹底衝突;沒多久就主導了(逼迫?)樂團大換血,結果如何?因為沒有聽過任何此一時期的唱片表現,先不討論。巴黎音樂院樂團被孟許報復性地解散重組,改名巴黎管弦樂團後,還勉強保持一定的水準,但是到了1980之後的錄音......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 MY-HIEND網站的業餘錄音談起

  前文《音響就是現場》體驗母帶真實之美:MY-HIEND、i-PK首張發燒專輯曾談到,MY-HIEND站長小葉只憑業餘的錄音水準,就可以產生最頂級的錄音結果。隨著這套『正確錄音』在 MY-HIEND網站的推行,卻讓我同時間發現服膺《音響就是現場》的硬體研究,居然可以產生最高水準的音樂欣賞能力,得到讓所有愛樂者都得汗顏的愛樂素養。這再一次說明,只要『真正的』回歸音樂之聲音本身,音樂自己就可以告訴愛樂者它是什麼了;完全不需要任何解釋與背景知識,音樂就是它自己。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在 MY-HIEND網站經營開始,就知道站長小葉對音響的熱忱與投入。現在他果然成功了,縱觀網路世界我敢肯定 MY-HIEND 己經成為華人界音響討論品質最高的網站。為什麼可以成功呢?其實從小葉站長的科學性格就可以看出:他雖然長期報導大量音響資訊,但是總想找出較客觀的音響評論原則;最近更從而研究『不加料的錄音』,體驗到從錄音現場可以聽到音響『應該有』多高的性能。這恰好正是我先前一貫的《音響就是現場》主張,於是,把這個實驗性的錄音拿來討論分享,看看使用這種科學方法論可以對我們的音樂素養與音響水準產生什麼啟示。

  相關討論串請參考:MY-HIEND【專文】體驗母帶真實之美:MY-HIEND、i-PK首張發燒專輯上市前發表會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認識法國古典音樂的精緻後,被提升最多的是管弦樂的欣賞能力,讓我從此非常強調欣賞管弦樂曲時樂團表現出來的『合奏能力』;隨便找一首管弦樂曲開始聆聽,你能不能發現『現在』同時有幾種樂器聲音出現?再來,這幾種樂器本身的聲音特色(包括演奏水準)能不能明辨清楚?再來,通過上述兩標準後,這幾種樂器『和起來』的混合音色有什麼感覺?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一但對管弦樂演奏有上述的要求,就會傾向我感受到的:凡是法國的管弦樂團,只要不要遇到氣味不合導致樂團擺爛的指揮(唱片中的實例是:卡拉揚、巴倫波英、馬舒、艾森巴哈.....),就幾乎是樂團合奏力最佳的演奏版本。當然了,如果扯上詮釋,那真的是各說各話;但是我必需從《音樂分立》一貫的立場指出:連作曲家想要的管弦樂效果都聽不到,奢談詮釋?奢談精神境界?即使是莫札特這麼單純的音樂,難道可以躲掉這個『音、樂分立』的問題嗎?

  於是我想以莫札特極著名的豎笛協奏曲K.622為例。認識法國樂團之前,我最推薦的是 DG貝姆版,豎笛主奏不見得最佳,但是貝姆的伴奏實在太感人了。認識法國樂團後,貝姆仍然是我的最愛,但是我知道這張DG的錄音實在太糟,糟到足以讓一般人完全聽不到樂團的合奏效果;不但不可能真正理解貝姆的偉大,更不可能真正認識到莫札特。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典音樂欣賞多年至今,越來越發現最精緻的古典音樂是在法國,而且無論是演奏家或作曲家皆如此。但是這個觀點如此地與眾不同,所以我一向儘量不去碰觸這個議題,而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分享;例如說,唱片的錄音水準便是這種客觀角度。

  以我認識的rendraw與scs這些音響同好來說,完全不必去辯論法國好不好,我只要讓他們知道:任何LP,只要是法國樂團、法國演奏與法國錄音的,多半是錄音正確的頂級LP;相對的,只要是英國演奏、英國樂團與英國錄音,甚至僅僅是英國出版的,多半是地雷片,就算是昂貴無比的ED1照樣如此。若是德國,好唱片的運氣約1/4。因為美國是科技大國,所以雖然美國錄音藝術水準不足、美國演奏非常不可靠,但是美國轉錄與美國出版的法國唱片就非常可靠,甚至有可能贏過法國原版。

  OK,古典音樂的LP千千萬萬如何挑選?這些LP玩家只憑上述簡單原則,就可以買到一大堆真心喜歡的好LP;他們對什麼演奏大師或是作曲大師當然沒有興趣,只知道從高級的音響可以享受正確錄音帶來的音樂美感。然後,遇到上述簡單原則,由於對他們是如此客觀有效,當然立刻奉行不渝了。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閱讀我的文章之愛樂友或發燒友,應該都很清楚我從『音、樂分立』到『平行式處理』的音樂演變。簡而言之,學會『音樂分立』從而避免特殊詮釋的迷惑之後,演奏家能不能具體實現樂譜中真正的音樂結構便成為音樂欣賞的重點;當音樂家明明寫出三聲部結構,卻為了詮釋特色、甚至只為了給入門者較簡單的音樂從而簡化成單聲部,這就會出現『序列式處理』。相關的論述,都可以參考我的『平行式處理』與『序列式處理』之相關文章。

  這次的 Tosi音樂會之所以會造成很多不同欣賞角度,依我猜測正是 Tosi之演奏強烈突顯了『平行式處理』與『序列式處理』的巨大差異。如果一開始就期待 Tosi的主旋律線能不能營造地像謝霖或歐伊史特拉夫一樣有精神境界,那多半會失望居多;市場流行的演奏家之所以偏好『序列式處理』,正因它可以極端突顯詮釋風格,也就是音樂家的部份減小而演奏家的部份大增;如果期待自己的古典音樂素養不是跟隨演奏家、而是跟隨音樂家,當然就必需學習『平行式處理』的欣賞能力從而避免『詮釋』的特殊偏好。因此若是要理解何以有像我一樣被 Tosi瘋狂感動的樂迷,正可以從『平行式處理』來理解,因為整場音樂會正是表現了最高水準的『平行式處理』之演奏能力。

  以下我將透過 youtube上的範例,來描述『平行式處理』與『序列式處理』的兩種不同的小提琴演奏方式。我得先強調,我並不打算這麼快就下個結論認定『平行式處理』比『序列式處理』更正確更高級,不過倒是可以肯定『平行式處理』遠比『序列式處理』更偏向音樂本身。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Tosi無伴奏小提琴音樂會讓我有第二個重要收獲,就是音響與現場的比較與重新認知。

● 再談《音響就是現場》方法論: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音響』當然絕對不等於『現場』,但是我先前嘗試建立一種方法論,主張『音響等於現場』應該是方法論的層次而不是本質論的層次。因為如果高舉音響絕對不等於現場,那麼我們要使用什麼可靠的原則進行音響的判斷?努力去發掘每一套音響的優點是『絕對辦不到的』!因為人類的認知運作能力有限,我們永遠只能用自己的判準來『窄化聲音訊息』再據此進行音響判斷,這就注定了我們絕對不可能公正客觀地評論音響,永遠只能根據『我們自己的判準』來評論音響。而『我們自己的判準』卻是最容易被廣告文宣與大眾口味認知扭曲的東東,越是『相信自己』往往越是媚俗與迂腐不堪,這都是現代哲學與認知心理學的共同結論。所以,為了避免自己變成流行風氣的奴役,把『音響等於現場』當成方法論是一種可行的好方法。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9月7日由新天新地唱片行主辦的迪亞哥托西(Diego TOSI)無伴奏小提琴音樂會,將永遠成為我古典音樂欣賞年歲中最美好的記憶;不只是純粹的小提琴本身美感與技巧突破,更為了一位完全獻身追求小提琴之時代意義的傳道者而深受感動。我相信這種偉大的『音樂家』(不只是演奏家)不會只有 Tosi這麼一個而己,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擴展正確的古典音樂視野,從而能在一堆大師名下找到真正的音樂傳道者?

  這場音樂會讓我在網路上到處看到全新視野的頂級樂評文字,大家可以自行搜尋欣賞。但是有別多數人強調的左手指法與現場空間之音色現場,我想從『小提琴的傳道者』這一角度做一個不同的評論。在這篇評論中,我必需放棄吸引入門者與說服輕鬆聽音樂的人;不是因為 Tosi無法讓這些人感動,而是因為這部份的相關文章己經有很多:在《高傳真》雜誌相關blog新天新地之網路討論區都可以看到。我希望能證明我對 Tosi 列入最偉大三位小提琴家的推崇不是短期快感而能成為長長久久的文章,所以得使用非常進階的角度來分享。

  其實這次音樂會我受益於『看』聲音比較大;由於坐在第一排最佳位置,Tosi在我的右前方且常常可以正對小提琴身的f孔,所以可以非常精確地欣賞 Tosi驚世駭俗的演奏技巧。再加上自己學過小提琴了解不少演奏技巧的原理,更幫助我能透過認知歷程重建 Tosi演奏結果應有的聲音;所以對於很多愛樂友討論的場地音效問題,我好像沒有留意到....:P

● 不『只為了好聽』的音樂會: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9月7日將在台灣有一場小提琴新秀 Diego Tosi的演奏會,由於主辦單位並非知名大公司,Tosi的唱片也不是容易接觸到的古典音樂大廠,於是很容易就造成『小提琴新秀是否比得上老大師?』的相關討論。這個問題本來就各有立場,但是涉及我個人非常想好好推廣的『音、樂分立』與『平行式處理的演奏與欣賞』之進階級古典音樂素養,所以值得仔細討論分享;順便在該演奏會之前,幫助愛樂友理解何以我對無名小卒級的 Tosi有這麼偉大的評價,隨之在音樂會中得到更多喜悅。

  我在許多文章強調『音、樂分立』:我們欣賞古典音樂時,『聲音本身的美感』與『音樂的精神內涵』徹底二分,再相互批判而得到真正的古典音樂素養。當一個演奏家讓你覺得『樂』很滿足,你就得小心他的『音』是否夠水準;任何『樂遠高於音』的演奏家,你絕對可以發現他一定是欺騙大師。從古典音樂的演奏者角度,『音』就是他的演奏技巧,『樂』就是他的詮釋水準。音符極端簡單如莫札特作品中最簡單的鋼琴音樂,還有可能發生『樂高於音』的現象;只要到了貝多芬與巴哈,就會明顯發生『音』有問題的演奏家無法表現多聲部結構的問題。聽不到多聲部結構,你要說你多麼被演奏詮釋所感動,很抱歉我得說你完全沒有被貝多芬或巴哈感動到;因為你覺得他們的音樂廢話太多,同時有三聲部結構幹麻?我只要聽一聲部演奏家就很感動了。貝多芬與巴哈就可以出現問題,演奏技巧更艱難的德布西與拉威爾問題就更大了。

  『演奏技巧』難度的增加,造成欣賞這種音樂越需要『平行式處理』的欣賞能力;如果不能在聆聽《波麗露》當下同時聽到不同的樂器組合出多樣的音色,那麼只有單一旋律的無聊音樂被加料成酒店蕩婦的詮釋來唬人,便是很正常的結果了。當然這注定了永遠無法理解拉威爾,更造成市面上流行的拉威爾唱片嚴重缺乏『平行式處理』的演奏能力;此時此刻到底有幾種樂器演奏完全聽不出來,只聽到一個蕩婦持續地呻吟而煽情無比。偏差的觀念下,巴哈的無伴奏曲目可以說是被污染地最嚴重的示範:市面上近百種版本之多,有幾個可以讓你『真正』聽到了多聲部的結構?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強調《音響就是現場》,等於讓聲音成為古典音樂欣賞的主導力量。理論上,這意謂著我們可以不必透過任何背景資料的幫助,直接聽出音樂本身的表達。欣賞古典音樂中民族與文化的特色,理論上應該是如此直接感受到的音樂特性;但是不知道有多少發燒友或愛樂者,有信心可以盲目測試聽出你正在聽的唱片是那一國、那一民族的文化風格?這個看起來極難的問題我反而覺得很簡單:只要憑著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就可以憑空聽出來了,當然很簡單!但是要能『論證清楚』『為什麼可以聽出來?』,那就太難太難了,在本文我決定放棄......

  因為衝著偉大的ORTF樂團,再加上想要全面把以前常聽的古典音樂曲目通通找到法國樂團重新欣賞一遍;於是在完全不知道 Constantin Silvestri是誰、那國人、厲不厲害......的情況下買了這張《新世界》交響曲的日本版LP;雖是日本版且版位極差,照樣可以把亂搞的英國版打得昏天暗地,因為《音響就是現場》:

 

psycho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